记者节聚焦:发现美丽中国书写生态篇章

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的光荣时刻,中国传真新闻社与全国新闻工作者一道,以笔为犁、以镜为窗,聚焦“发现美丽中国”这一时代主题,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记录变迁、传递力量、凝聚共识。作为新闻战线的“传声筒”与“记录者”,我们始终牢记:记者节的荣光,不仅在于职业身份的认同,更在于用真实、鲜活、有温度的报道,让“美丽中国”的图景被看见、被理解、被热爱——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,更是中国传真新闻社践行“传播真相、服务人民”宗旨的初心所在。
记者节使命:以“发现”之名,为美丽中国立传。中国记者节,是属于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节日,更是激励我们以专业精神服务国家发展、回应人民期待的重要节点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美丽中国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。中国传真新闻社始终将“发现美丽中国”作为重大报道主题,组织记者团队深入基层一线,用脚步丈量山河变迁,用镜头定格生态之美,用文字讲述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。这个记者节,我们不仅是在庆祝职业的荣光,更是在重申:新闻人的笔,要为美丽中国“留痕”;新闻人的镜头,要为生态进步“聚焦”——这是我们对时代的承诺,也是对中国记者节精神的最好诠释。
发现美丽中国:从中国传真新闻社的镜头里,看见生态变迁的生动注脚。作为深耕新闻领域的媒体,中国传真新闻社始终将“发现美丽中国”作为报道主线,以“小切口”呈现“大主题”,以“微视角”折射“大变革”。我们的记者走进浙江安吉余村,在“两山”理念发源地记录“从卖石头到卖风景”的转型故事——曾经粉尘漫天的矿山,如今成了竹海叠翠的“网红村”,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十几倍,用鲜活案例诠释“生态致富”的真谛;蹲点云南洱海,在“湖泊革命”的攻坚现场追踪水质从Ⅲ类到Ⅱ类的跨越——沿岸民宿老板说:“现在游客来了都说,洱海的水比十年前还清,我们的日子也更甜了”;探访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,对话三代务林人——他们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,将“黄沙遮天日”的荒漠变成115万亩人工林海,森林覆盖率从11.4%提升至82%,用生命书写“绿色奇迹”;深入宁夏西海固,在梯田层叠的黄土坡上见证“治山治水”的成效——“以前下雨泥水流,现在坡上长绿树”,当地老乡感慨:“生态好了,雨水都‘听话’了”。
这些报道通过中国传真新闻社的全媒体平台传播,不仅让读者“看见”美丽中国的多元面貌,更传递出一个核心信息:美丽中国不是抽象概念,而是每一个村庄的蜕变、每一条河流的清澈、每一片山林的葱郁,是无数普通人用双手创造的绿色生活。我们相信,这些带着泥土气息、露珠光泽的报道,正是中国记者节“记录时代、服务人民”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守正创新:中国传真新闻社如何讲好美丽中国的“时代故事”。在全媒体时代,中国传真新闻社以技术赋能、以创新破圈,让“发现美丽中国”的报道更有穿透力、感染力。我们运用5G+VR技术推出“云游美丽中国”系列,网友轻点屏幕就能“漫步”塞罕坝林海,俯瞰洱海碧波,感受祁连山草原的辽阔;通过短视频记录“生态守护者”的日常——比如浙江环溪村村民自发成立的“护河队”,每天巡查河道;江苏南通五山公园的“银发志愿者”,义务讲解滨江生态变迁;贵州毕节石漠化治理区的农民,指着漫山花椒树说“这是我们的‘绿色存折’”。这些带着温度的个体故事,通过中国传真新闻社的融媒体矩阵传播,全网触达超亿次,评论区里满是共鸣:“原来美丽中国就在身边!”“我们也要为家乡的生态出份力!”
此外,我们推出“美丽中国·记者手记”专栏,记者们用第一人称讲述采访中的触动:有人记录下洱海渔民退捕上岸后转型开民宿的纠结与希望,有人写下塞罕坝务林人“把树种到天边”的执着,有人拍下宁夏西海固老人看着山坡绿起来时眼角的泪光。这些“有血有肉”的报道,让生态文明理念从文件走进心坎,从口号变为行动——这正是中国传真新闻社作为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,也是我们献给中国记者节最真挚的礼物。
以记者之名,续写美丽中国的未来篇章。中国记者节,是对新闻工作者的礼赞,更是对使命的再出发。中国传真新闻社将以此次记者节为新起点,继续以“发现美丽中国”为方向标,用更鲜活的报道、更创新的表达、更深入的视角,记录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进展,传递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中国智慧,凝聚“共建美丽中国”的全民共识。
因为我们坚信:当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成为“美丽发现者”,当每一份报道都成为“生态播种机”,美丽中国的画卷必将更加壮美——那是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、空气常新的家园,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,更是我们献给时代、献给人民的最好答卷!












评论